從 3 月的 shelter in place (SIP) 以來,我差不多已經紮紮實實的在家宅了 5 個月,原本覺得我應該可以適應的還不錯,沒想到實際的衝擊比我想像的要更深。
目錄
宅到最高點


這是 Google 手機定位偷偷幫我記錄下來的活動,可以看到,上個月我大概只出去了一兩次吧。在沒有一定要出門的前提下,為了降低感染的風險,一直以來,我都選擇儘可能的留在家裡。
一切都可以外包
其實沒什麼事是需要出門的。維繫基本的生活,就是吃跟住而已。自己煮的話,食材可以透過 Weee 和 Amazon Fresh 送到家門口。不想煮的話,也可以透過 Uber Eats 或是 DoorDash 的餐點外送。
我越來越習慣這樣足不出戶的模式,但同時卻害怕自己變成連上超市都外包的人。在美國購物,Amazon 網購大概是多數人的第一選擇,就算不是從 Amazon,也會是比價後更便宜的其他網路商家,因此對我來說,會去實體店面的機會主要就剩超市了。但如今,超市也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。
以理性的經濟思維來說,如果去一趟超市所花的時間成本大於網購的運費與較高的單價,選擇外送其實是有利的,因為我們可以用省下的時間,創造更高的價值。而隨著工作經驗、單位時薪增加,這個天平會越來越往「外送」傾斜。
有時候我會想,如果今天疫情已經過了,我是否應該要繼續食材外送呢?還是回歸原本的逛超市生活。
每一次外包的決定,都代表我們選擇捨去一種能力,在這個專業分工的時代,我們會的已經少很多了,再繼續下去,到最後我們還能剩下些什麼?
就算當個英雄,我也想在超市搶特價阿!

省下通勤時間就是好嗎?
在工作上,矽谷多數的科技公司都改為遠距工作的模式。對我來說,這等於省下了每天兩個小時的通勤時間。表面上個人的時間增加了,但實際上,時間的品質卻下降了。
因為不用每天搭 shuttle,我的起床時間不再規律,一切都是看隔天最早的會議是幾點,連帶的,前一天的睡眠時間也亂了。
原本每天我會花 30 分鐘來回我家跟 shuttle 站,透過走路,我獲得了最起碼的活動量,同時這也是段想事情不會被打擾的時間。現在的我,這兩點都沒了。
在 shuttle 上我會聽 podcast,大概每天會有一個多小時可以接收新訊息,現在要找到可以連續聽完一集的時間都很難。
為了趕 shuttle 回家,即便工作做一半,也得馬上停下來,因為錯過車的代價太大了。而現在,就在自己家裡,下班時間到了,也會想說要做到一個段落再停。最後不知不覺就多做了很久,我討厭這樣的自己,這是一種理智上覺得不該,但又很難改掉的行為。
最後,工作與個人之間的界線模糊了,我一直都是用通勤時間沈澱思緒,以及心境的轉換,我會在回到家前深呼吸三口,在轉開門把的時候提醒自己,現在該扮演的角色是什麼。現在,我不在碰觸門把,那個我放在空間中的 cue 就此消失。
牽一髮動全身,我知道我是個需要 routine 的人,但我沒想過,光是拿掉搭 shuttle 通勤這件事,就會造成一連串的衝擊。
斷了維持已久的運動習慣
習慣的建立需要許多環境的誘因,可以是時間、空間,甚至是 deadline。在公司的時候,我一直保持著中午去健身房的習慣,通常中午不會有會議,所以我可以一到五都固定這個時間去。然後我一定要在一點前出發,這樣我才有足夠的時間練完,且能在兩點前回來趕上餐廳的最後供餐時間。於是透過餐廳的規定、運動的成效,一步步反推,驅動我一定要動身前往健身房。
現在在家裡,可以不斷地妥協,把時間移來移去。正午正在忙,沒關係,今天工作就早點停,還是有時間的,拖來拖去,最後就跳過一天了。當可以接受跳過一天不練,跳過兩天的日子就不遠了。
100% 的堅持,比 98% 來得容易
最低劑量的社交
在我的認知,美國社會是被外向人所主導的,而職場環境更是為外向人士所打造。身為內向的人,往往需要花費更大的心力在工作上,才會被人認同。
曾經我以為「哈!總算時來運轉了」,現在大家都在家,那些本來外向人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自然少了,一切都會公平些。而且在這個艱困的環境,社交的減少,只有越善於獨處的人,才能活的越好。
但我錯了,我只是需要比較低劑量的社交,不是完全不用。我想念在公司 campus 裡走著,意外遇到熟人的感覺。想念趕 shuttle 時,在站牌看到熟悉的身影,可以放心的告訴自己車還沒來。想念那個從沒說過話,但總是在重訓室相遇,然後趕最後一批午餐的人。
一個人走的快,一群人走的遠 (即使是不認識的陌生人)
改變
這樣的在家生活,至少還會持續半年到一年。總覺得我不能繼續這樣下去,要重新建立秩序,找到在家工作的優勢。像是本來通勤雖然花時間,但經歷了一段時間,我已經把他調整成了對自己最有益的操作方式。但目前為止,我的 remote work 還是一團混亂,我失去了所有在公司會獲得的優點,但卻沒善用在家的好處。
我在思考要不要加入一段虛擬上班的儀式,每天早上固定時間出門,假裝要去搭 shuttle,然後在外面走 15 分鐘後回到家裡。
同事也跟我分享了一個小技巧,他會把 1:1 排在下班前,增加之後回頭繼續工作的阻力,這樣在談完後就可以順勢結束一天。聽完後,我恍然大悟,原來他只是把我當成提醒他下班的鬧鐘阿 XD
人生好難。
只有加倍的努力,吃飽飯、睡好覺、做運動、練冥想,才能讓自己的身心靈健全,在這混亂的世界表現地一切如常。
後記
查了一下,沒想到我竟然寫了在家系列的第四篇…
- 三月《宅到最高點的無限期 Work From Home》
- 四月《疫情之下的美國生活與思考》
- 五月《什麼!我待在家裡兩個月了!》
- 八月 本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