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文章說明如何計算儲蓄率,估算多久才能退休,以及我用工程師視角看待「記帳」這件事的領悟。
目錄
前言
最近回頭算了一下這四年來的儲蓄率,對於自己在通往財務自由的路上,走到哪個階段又更清晰了。目前算起來,進度大概是:

唉,繼續努力吧!
對了,我發現了一個可以前進到 2% 的方式,但需要各位的協助,拜託了!
- (
在這邊插入贊助連結) - 文章最後請拍手五下
儲蓄率的計算
儲蓄率 = (收入 - 花費) / 收入
算這個很簡單,但有兩種選擇
- 在計算收入時,用「稅後收入」計算
- 把稅列入花費的一部份
我採用方法 1,也就是
收入 = 應稅收入 - 稅
因為稅務的部分往往不是我們能夠操控的,而且在最一開始就把稅拿掉,會讓計算的雜訊較小。
再來,如何取得這幾個數字?應稅收入可以使用美國報稅時的 AGI 或是 MAGI (對一般人來說這兩個應該差不多)。稅的部分我則是用聯邦稅 + 州稅。
理論上我們應該保留每年的 tax return 紀錄,所以在這裡,我可以得到每一年的收入。
接下來,花費的部份,則是要靠記帳的幫忙,很幸運地我從 2015 年開始這個習慣,所以我有 2016 年開始到現在的完整紀錄。
最後算出來,我的 saving rate 大致在 60% 左右。

什麼時候可以退休?
假設退休後的花費跟現在一樣,那麼要多久才能退休可以大致簡化為儲蓄率的函數。網路上有非常多的計算機可以使用,我這邊是使用 networthify,主要優點是參數少,很以很快地算出個大概。
以 60% 的儲蓄率來說這需要 12.4 年的時間。

上面的計算是假設目前的資產是 0,如果要算進度到哪,則要帶入確切的年收入跟目前資產。
我自己算出來的結果是,還要 5.6 年。

這個數字可以幫助我建立正確的期待,瞭解這件事不是遙不可及,但也不是一蹴可幾。就跟跑馬拉松一樣,需要做好配速,然後堅持到底。
後記:記帳的重要
其實我是這一兩年才學到儲蓄率與退休的關係,是因為記帳幫助我保留了過去的花費資料,現在才能回過頭算出當時的數字。
記帳就像是在軟體中打 log,留下的是第一手的 data,之後可以透過一連串的 data pipeline 把他轉成有用的資訊,像是計算出退休要多少錢,要多久才能退休。
然後這種越原始的資料,往往帶有越多的資訊,也許我們會在未來的某一天,想到一種絕妙的分析方法,或是哪天來了一個很厲害的 data scientist,可以從中擷取出不同的 insight。
但無論如何,最重要的是,我們要在最初把這些都記下來,可以這麼說:
記帳是通往財富自由的第一步
最後,提醒大家別忘了「拍手」阿!拍手是 (幫我) 往財富自由的第二步 XD
拍拍拍拍拍~~~~
“記帳是通往財富自由的第一步”,慶幸我大學就開始記帳了。
算了一下,未加入資產的預估退休年數大概8年;帶入資產後大概6年。
人生最難的就是早知道,如果我可以在大學的時候就知道這一切,搞不好現在就可以退休了 X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