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我開始這個 Blog — Legacy Binder

根據統計,這篇文章即將成為本 Blog 的第 50 篇。沒想到維持著大約一個禮拜一篇的速度,我就這樣寫了一年,真是打從心底佩服我的堅持不懈阿 XD

緩慢且持續

在技術層面上,一開始的時候我就刻意地限制自己,一個禮拜寫一篇,不多也不少。畢竟我看過很多人在開啟一個新計畫時,例如運動,最初因為充滿了激情與興奮,想說每天都練,而且要練到某個程度,結果過沒幾天,當遇到一些阻礙,或是熱情消退的時候,就撐不下去了。所以為了避免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我身上,想說就本著「慢慢來」的精神,先追求能夠穩定產出就好。

內在動機

而一件事能不能持續做下去,到最後就是看內在動機有多強。趁著這個一週年的機會,我就來揭露一下為什麼我想寫這個 Blog?還有我倒底想寫些什麼?

Legacy Binder

你可能有想過,如果有一天自己死了要怎麼辦?所以你買了保險,好讓家人可以得到保障。但事情就這麼簡單嗎?不,最重要的是要讓家人知道這個保險的存在,當發生事情時,他們才曉得可以跟保險公司請求賠償。

而一個把這些跟人生相關的資訊集中起來的地方就叫做 Legacy Binder,他可以是一個實體的 binder (文件夾) 放著各式各樣的文件,也可以是虛擬的,像是電腦裡的一個資料夾。就我的理解,他就像一個 SOP 或是完全攻略,最好是可以讓家人按照指引 step by step 就能解決所有的瑣碎事情。

一般來說,大家都會準備跟財物相關的。

  1. 保險文件:其實不只人壽保險,我知道有些人會幫自己的小孩買醫療相關的保險,如果是終身的,記得隨著小孩長大,要讓他們知道這些保險的存在,不然哪天發生意外自己走了,小孩又不知道他們有那些重大傷病的保障,這不等於保費都白繳了。
  2. Benefits:從公司那邊來的保險 (Life、AD&D、LTD),各種 Family Assistance / Survivor Income Benefit,像是 Google 員工如果過世,伴侶可以領 10 年半薪
  3. 銀行、券商、信用卡帳戶:很簡單,就是要讓家人知道,錢都放在哪裡。甚至還可以列出有哪些訂閱或是 recurring bill,像是手機、網路、Amazon prime、Costco,任何會從帳戶自動扣款的。
  4. Usernames/Passwords:用來登入上述的那些帳戶。

這些是很重要,那跟 blog 有什麼關係呢? 我把這個 blog 的文章視為上述的延伸。想要解決的問題是,當我的家人知道我的錢都在哪,哪個券商後,下一步要做什麼?所以我把我所做的事,以及為什麼這樣做的背後原因都寫下來,當這些數據點夠多,旁人就能夠推測出來,如果是我,當遇到某種情況時,我會怎麼想,怎麼做。  也因為如此,blog 裡寫的都是最真實且我確實在做的,也就是你會看到各式各樣充滿著我個人偏見的文章 XD 例如:

我希望這些東西可以成為一個指引,他們不需要很詳盡,但是可以幫助看的人知道如果要更進一步,可以用什麼關鍵字去查找。

像是假如我發生意外,我的家人可以看 Personal Capital 知道我有多少資產,透過 Trinity Study 跟記帳資料算出這是否足夠養全家,如果不夠的話,該怎麼繼續投資;如果夠的話,可以怎麼調整以達到 safe withdraw,進而過好人生,甚至三不五時蹭一下信用卡福利出去爽玩一發!

這就是我最希望達到的目的。

最後

非常感謝大家一年來的支持。

這個完全攻略的 Legacy Binder 計畫還沒完成,所以我會繼續亂寫下去!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