決定寫一篇文,推薦一下我最近發現的 Podcast:矽谷太太充電站。
目錄
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
撇開同是「矽谷 XXX」的英雄惜英雄,《矽谷太太充電站》真的非常地有內涵,而且製作品質好,收音清楚,我聽了一集之後,立馬將他排為通勤陪伴的第一優先!建議大家去聽看看,相信會對你的人生有所幫助 (就像看本 blog 的文章一樣 XD)。
目前我的進度在 Episode 7,前面幾集提到了親子關係的後設,對我來說,這像是核心價值或是 Ray Dalio 的 Principles。因為在小朋友長大的過程中,我們會面對無窮無盡的情境題,而要如何做,很多時候沒有哪個是絕對正確的,一切就在於自己想成為怎樣的父母,想扮演怎樣的角色。
接著後面幾集談到了情緒按鈕、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、Growth Mindset,這些都是我很感興趣,且也都稍微有涉獵過的。其中「情緒按鈕」是個很有趣的概念,也跟我過去學習到的很有共鳴,所以以下就來分享一下關於情緒管理的兩三事。
Stimulus & Response

多數的時候 stimulus 是無法避免的,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,情緒管理的學習就在於讓自己避免那種膝反射的回應,然後盡可能的選擇在當下最適合的回應。
因此重點就在於,當察覺到情緒要被激起的時候,趕快緩一下。而能不能做到,就看「自我覺察」的能力夠不夠好。
Meta-awareness
有些人對冥想有錯誤的認識,他的目的並不是要讓自己心無雜念,而且人腦是那種你越叫他不要想什麼,那個念頭就會越揮之不去。所以與其壓抑那些念頭,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自然流過,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:「某個念頭出現,分心了」、「察覺自己分心」、「放下那個念頭,把自己拉回來」。
對於情緒也是,我們希望能夠清楚的在當下知道「我生氣了」,而不是完全的被「生氣」所掩沒。
察覺生理反應
研究發現在不同情緒之下,身體各部位的活動量增減會有不同,例如當感受到生氣的時候,上肢、頭部、胸口的活動量會增加,而感覺沮喪時,四肢的活動量是降低的。
這告訴我們,我們可以藉由察覺自己生理反應的變化,來更瞭解自己的情緒。像是有些人在生氣的時候,雙手會不自主的握緊,如果能夠注意到這點,就能把「我生氣了」轉化成「我的身體感到生氣」,先一步的捕捉到情緒的發生。
透過 Replay 冥想強化情緒的覺察
回想一個因為沒有做好情緒管理而導致不好結果的經驗,然後在腦中一步一步 replay (做了什麼事,或是別人說了什麼話),同時觀察身體的變化,在即將要犯錯之前停下來。
藉由一次次同樣情境的練習,我們會能夠察覺情緒的發生,以及熟練「停」的技巧。
SNBRR: “stop, notice, breathe, reflect, and respond”
於是我們就能夠停下來,深呼吸幾次,讓理性介入,想好怎樣才是最好的回應。
舉例來說,當收到批評或是負面回饋的時候,他會激起我們防禦的心態,於是我們就會開始解釋「不是那樣的,其實是…」,或是努力找出反駁的點。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這樣的情緒緩下來,再多想想,那麼我們應該心懷感謝,因為對方找到了我們可以更進步的地方,而且願意告訴我們,畢竟他可以選擇不說,免得沒事找事做,一不小心還傷了和氣。
在這樣的思考下,較佳的回應永遠都該是「謝謝」,然後試著更進一步瞭解為什麼對方這樣認為,還有他覺得怎麼做可以更好。
嗯,等等…
這個主題實在太大了,而且我本來只是想推薦個 podcast,怎麼寫著寫著就歪了。總之,去聽聽看《矽谷太太充電站》吧,如果對於這種談論人生、哲學,或是比較靈性的東西有興趣,也可以看我之前寫的這篇《活在當下 Be Present》。
(我絕對沒有任性的爛尾)
歡迎追蹤我的臉書專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