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畢業開始工作時,每天都很努力,也許是剛出社會那份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傲氣,想著成就一番大事業,想證明自己可以改變世界,又或者是想要趕快加薪升職,享受財富帶來的滋味。
幾年後,也許換過幾次工作,也許升到了看起來不太能夠再上去的位置,工作上的內容都已習慣並且上手,每天就是時間到了進公司,時間到了離開,輕輕鬆鬆一天的薪水就入袋了,如果沒有什麼裁員解僱的意外發生,似乎可以一直這樣下去,不用特別想什麼,反正總是有做不完的事。
而工作之餘,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,然後像週邊的人一樣,一年安排個一兩次的出國旅行,到日本看櫻花、滑雪之類的,順便對自己說,工作這麼辛苦,就是要安慰自己爽一下阿,雖然實際上也沒有辛苦到哪裡去,總之,這樣的生活簡直 work life balance 的極致,舒適圈的完美詮釋。
於是一年過去,再一年過去,然後就十年了,想想人生大概就是這樣吧。
目錄
Drifting
這就是多數人的人生,也跟我現在的人生差不了多少,表面上看起來每天都有在生產,有在動,但仔細看,不過是毫無目標的布朗運動。
不是因為長大、因為社會化、因為接受 the world is unfair 才把夢想磨掉,而是從一開始我們就沒想過要做什麼,人天生就不擅長做長遠的規劃,很少人想像過自己五年後的樣子,更何況是五十年後想要成為怎樣的人。
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
工作的時候,我們會有一個願景,想像半年或一年後是什麼樣子,然後設立目標。接著檢視現狀,從目標一步步往回推,思考要怎樣才能達成最終目的。
在里程的世界也是這樣,你要先想好打算去哪裡玩,然後研究用什麼點數換才能夠最划算,接著設立階段性的目標收集那些點數。因為機票放票的限制,這樣的規劃,通常都是一年或兩年之後。如果沒有好好想過最終目的是什麼,毫無策略的話,到時就會什麼都沒有。
Financial independence 的世界也是同理,漫無目的的存錢,永遠不會知道那是夠還是不夠 (通常都是不夠啦 XD),所以要先知道到底需要多少錢,為了算出那個數字,就要了解自己的花費,接著看現在有多少,找出可以達成目標的方法,例如在各個階段應該要怎麼投資,怎樣的股票、債券比例。
大多數的事情都是這樣的,你要知道「現在」在哪裡,「未來」打算去哪裡,才能找到連結這兩點的方法,找到一條可行的路,然後要能夠量測,才知道自己進度到哪裡,除了可以獲得階段性里程碑的喜悅,更重要的是,可以檢測是否有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。
人生規劃
而人生更需要這樣的規劃,但問題是,我們不清楚怎樣的「未來」是我們想要的。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小技巧是,想像自己死後,你希望你的墓誌銘是怎麼寫的,或是其他人會怎麼說你,像是
知名 blog「矽谷貧窮線下的掙扎」的創辦人,幫助十萬人擺脫貧窮線,找到真正的人生。
有點像是探索人生的目的,又或者是說從被動轉為主動,一旦我們忘了這件事,很容易就被生活的洪流給吞噬,導致每天都只是在對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在反應而已。
Actions
- 想一下跟一年前的自己比較,有什麼改變。
- 是自己主動追求這些改變的嗎?還是只是剛好發生了。
- 想像現在是一年後,你正在寫這一整年的回顧,你會希望寫下什麼。
-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的話,歡迎按讚分享,幫助其他人找到真正的人生!
Maybe do some side projects that you really really want to do? Do you have something you absolutely have to do in your life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