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在思考關於時間跟金錢的事。
目錄
時間就是金錢
我相信每個人都聽過「時間就是金錢」這句話,什麼時候呢?像是買東西花很多時間比價,最後也只是便宜了一點點,就會發現自己其實白忙一場,省下了一點錢,但卻花去了更多的青春歲月。又或是說為了吃新開幕的拉麵店,排隊一兩小時,這時旁人就會笑你不懂時間的價值。
金錢就是時間
反過來呢?金錢也是時間,如果你看過《Your money or your life》(跟錢好好相處),其中說明了一種幫助自己省錢的方法。首先計算出自己的真正時薪,要考慮稅,通勤,以及各式各樣為了做那工作的必要花費和準備時間,有了這個數字之後,接著把每個想要買的東西,換算成需要工作的時間,這時你就會發現,為了買那個看起來很潮的 iphone,你實際上花去了多少的壽命。
用時間換取金錢
我們可以把時間換成了金錢,一般打工仔在做的就是如此,出賣自己的時間工作,換取老闆施捨的薪水。或是上面說的比價也是,花時間找尋更多的資訊,希望可以省下一些花費。
用金錢換取時間
同時,我們也不斷地進行另一個方向的轉換,我們用錢買到別人的時間,以便省下自己的時間。可能是專業服務,自己要搞得滿頭大汗,但別人卻能輕描淡寫做完做好的。或是更單純的跑腿,在家翹腳按按 foodpanda 點雞排來 (當然要順便上個免運或是折價 coupon,弄得比自己去還便宜)。
時間是另一種貨幣
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到,金錢是一種時間的載體,在我們工作的時候,每次賺錢,就相當於把時間「存」進了這些錢裡面。而有了錢,我們就可以從中提領出時間,可以開一間公司找 100 個人,就能從這些付出去的薪資裡「領」出了 100 人的時間。
某種程度來說時間就是一種貨幣,好比多年前電影《鐘點戰》的設定,用來交易或是互相掠奪的不是金錢,而是時間。(這是我小時候看的電影,現在已經想不起來劇情故事了)

時間往往比金錢更重要
隨著年齡的增長,許多人會開始接觸到這個觀念「錢再賺就有,但時間卻是一去不回」,錢相當於種無限的資源,我們永遠有辦法賺更多的錢 (或是政府印更多就有了…),讓自己的資產變成 10 倍、100 倍、1000 倍,但相對來說,時間卻是有限的,因為你沒有辦法賺更多的時間,你沒辦法把自己的生命長度變成 100 倍。
於是慢慢地,兩者之間的天平會越來越往時間傾斜,我們開始意識到,真正要最佳化的不是金錢,而是時間。
FIRE 的意義
現在我們知道了時間比金錢重要,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,FIRE 在做的其實就是最大化擁有的自由時間。怎麼做呢?如果你有稍微接觸過這方面的資訊,你一定聽過 4% 法則這件事,他要告訴我們的不只是「要存到那麼多錢才能退休」,更多的是「有這些錢就夠了」。於是我們就能停在那裡,避免無止境地把時間拿去換取金錢。
接著在追求的過程中,透過一定程度的節省花費,適度或是稍微受限的享樂,換取未來可以少工作幾年的機會。算下來,自由時間先減後加,但總數是變多的,這就是最佳化的結果。
有些人在這邊會走歪,以為要非常節儉,而這也是常常飽受批評的點,好像追求 FIRE 就要過著很爛的生活,一切只為了先苦後甘。
其實不是的,不但不需要這樣,如果我們加入了死亡機率的考量,這樣的做法也不是最好的。
正所謂
人生最遺憾的是死的時候,錢花不完。
人生最悲慘的是錢花完了,人還沒死。
想想,萬一明天自己就死了,那麼一直犧牲的苦日子不就白過了,辛苦存下來的錢根本沒有用上的機會。
所以說正確的作法是,「每一天當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」,同時又「不把每一天當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」,聽起來像廢話,但重點就是要找尋其中的平衡。
以數學來說,我們可以估計自己還能活 n 天的各種機率,然後我們就可以計算各種花錢方式的爽度期望值。或是簡單點,我們要做的就是均勻的配速,用健康的方式追求 FIRE,讓自己不管是那一天過世,都不感到遺憾。
在〈從時間、金錢的角度看 FIRE 這件事〉中有 1 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