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不後悔的人生,為什麼我在這個時候「躲」回台灣

提高生產力的方法有兩種。第一是 deadline,人往往能在 deadline 前以最高的生產力,壓線把該做的事情做完。第二種則是 deadline 前的拖延,像是在期末考前,原本是該好好專心讀書的,但偏偏書打開卻一點都看不下去,然後就… 開始整理書桌,收拾房間,刷地板,高效地進行著所有「讀書以外」的事。

我現在就處於這樣的狀態,有著個更重要的東西要寫,無奈拖延病發作,導致本來懶得寫的文章,瞬間都變得和藹可親許多,於是只好趁著這股熱情,補一篇遲來三個禮拜又或一個月的文。

暫時回到台灣生活

大家都知道美國對疫情的處理很糟,而台灣根本就是個平行時空,所以我周遭有許多人都在這個時期暫時回到台灣生活。有的人比較有遠見,三月就行動了;我則是比較後知後覺,搞到了九月才下定決心。有的人比較低調,神不知鬼不覺;有些人則像我,到處炫耀如何用超值的方法住旅館。

甚至還有些人,下定決心,「永久地」搬回台灣。

酸民可能會說,賺錢就去美國,等到出事了,才想到台灣的好,躲回台灣。說真的,其實北漂工作不也是這樣嗎?不過我個人不是很在意啦,只是想提醒一下,別不小心就成了個雙標仔。

危機就是轉機,美國在這一波疫情中,很多產業都轉型了,每個老師都被迫地學會了如何遠距教學。「凡殺不死我的,必使我更強大」,許多人都在這幾個月裡成長了,更了解什麼是人生中重要的事。

我的理由

到底是什麼原因,讓我決定要回來呢?這篇文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如何做這個決定,但我人已經回來了,現在回頭來看,理由可能會一面倒,畢竟人就是會有 confirmation bias,會找能夠支持自己的證據,不過我還是盡可能公平地列出我當時在思考的事。

留在美國

  1. 日子還是能過,而且也習慣了
  2. 安全,龜在家裡,風險最低
  3. 工作生產力比較高,網路 latency 低

回台灣

優點

  1. 可以拿三倍券
  2. 可以用旅遊補助
  3. 我有一些旅館 free night 快要過期了,剛好回台灣消化一下
  4. 里程要貶值了,趁機用一下
  5. 要一次換到三人的哩程票是很難的,現在剛好時間彈性,可以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,瞬間讓兌換的難度低了一級
  6. 小朋友可以有正常的生活,不用在電腦前上網課崩潰

缺點

  1. 最大的風險是兩次 travel
  2. 時差問題,像我現在就是 3am 在寫這篇文章
  3. 多花錢,美國房租照繳,但放著沒用

雖然我列了很多優點,但這些都不構成決定性的理由。像是用三倍券雖然很爽,但我還不至於傻到花好幾倍的機票錢去換那 TWD 2,000。

最後讓我瞬間下決定的,是因為意識到了這兩點。

我正處於一個絕佳的位置

有些人沒回台灣,是因為他們回不去,或是說很麻煩。例如配偶不是台灣人,或是小孩不在台灣出生,沒有台灣護照。

我們完全沒有這個問題。

有些人沒有離開,是因為身份問題,一旦他們離開了美國,就可能回不去了。

我運氣很好,(應該) 也沒有這個問題。

於是天時,地利,人和,我擁有一個可以自由進出台灣美國的條件,我想這大概就是緣分吧,不回去豈不浪費了上天給予的絕佳機會。

有些機會很可能只有一次

雖然矽谷的趨勢是往遠端工作發展,許多公司也都開始招募全遠端的員工,但我個人是不太看好這點的。遠端工作跟在辦公室比會有先天上的劣勢,不只是那種同事有沒有看到你,刷存在感的問題。他有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不平等

  1. 失去撿到 SWAG 的機會 (我已經好一陣子沒有新衣服了)
  2. 不能在飲水間跟同事亂聊激盪點子
  3. 少看到海報,消息慢一手
  4. 沒機會偷看同事螢幕,學會奇技淫巧
  5. 沒有白板討論
  6. 薪水照地區調整,多數會減薪

但是現在呢?如果我在台灣遠端工作,這個不平等的差距是較小的,因為大家都是遠端,不會有被排除在外的格格不入感。而且現在,還可以拿一樣多的錢 XD

想想,這樣的機會,一旦錯過,以後就不會再有了!

做不後悔的選擇

基於這幾點,我決定選那個比較不會後悔的選項。因為如果我繼續待在美國,未來我大概會一直想著那條我沒有嘗試的路。

這也是很多時候我面臨抉擇時下決定的策略,因為研究證實,人們最後悔的是那些「錯過和沒做」的事。

題外話

因為回台灣,我小孩就退學了。「輟學創業」是矽谷 CEO 的標準,沒想到,誤打誤撞,他就贏在起跑點了 XD

在〈選擇不後悔的人生,為什麼我在這個時候「躲」回台灣〉中有 4 則留言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