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理套利(Geographic Arbitrage)是個從某角度看起來非常機歪,但仔細想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做的事。
簡單說就是利用地理區隔,使得市場並非那麼有效,然後從中套利。舉幾個例子
- 台灣一直是外派人士非常喜愛的國家,因為他們可以賺美金,然後在低物價的地方爽爽過。以台灣人的角度來看也許覺得這樣很機車,但其實這跟大家都想住台灣但領 Global Pay 是一模一樣的意思。
- 去日本旅遊,然後帶一堆電器回來,覺得超賺因為比台灣賣的便宜,或是進化成跨國代購。
- 外勞來台灣打工,到澳洲打工渡假,甚至北漂,其實都是同樣的概念。
The world is unfair,很多時候就是看你剛好出生在哪邊?是不是處在一個貨幣強勢的國家?正所謂,打不過就加入他,於是我就來到了這個地方,打著賺得多,存得多,然後回台灣爽爽過的如意算盤。
不,如果你問我,我當然是跟你說這是為了接觸不同文化,與世界各地的人才互相切磋,拓展人生歷練等等的屁話。
常常看到一些討論,許多人對出國工作會有許多考量,優缺點比較了一堆,結果最後其實什麼都沒有做,要知道人生很多東西都是試了才知道,與其紙上談兵,不如就直接去做。我都對自己說,大不了最慘就是回台灣而已,沒什麼好怕的。
不過,考量到回台灣這個選項在未來似乎充滿了變數,搞不好一不小心就不見了,只好趕快準備 Plan B,看看有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去,於是上禮拜,貧窮線一家人就去了 Miami 考察(只是想去玩而已)。
現在跟大家報告一下心得,那就是「妖受讚」[1]
Miami 是個比灣區說更多西班牙語的地區,以天氣來說,有點像台灣,走在路上會熱到流汗,然後有颶風,就好比台灣的颱風。因為處在熱帶,亞熱帶,也跟台灣一樣有很多的水果,我們喝了一個很帥的 Guavabana 奶昔,發現根本就是釋迦的同類。
在市區的開車比灣區難,常常要從 stop sign 的支線左轉到主幹道上,但是兩個方向一直有車,中間的小型分隔島還種了一排灌木,恰好把右邊來車的視線都擋住。一開始等了很久都找不到彎的時機,後來想想,原來是灣區的交通讓我變懦弱了,這跟台北市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,硬幹就好。
稅跟物價都比灣區便宜不少,以汽油來說灣區現在在 $4/gal 左右,Miami 只要 $2.72/gal,所以說如果搬到 Florida 住也算是一種地理套利,而的確有不少退休人士選擇定居在這邊。
仔細想想,感覺也是個不錯生活的地方,雖然雨季的時候好像會下很多雨,但估計就是跟台灣一樣吧。就像常常聽人說倫敦或是西雅圖天氣差,會一直下雨,或是加州會地震,但這些對於在又是颱風,又是地震的艱困環境中長大的人來說,大概都不算什麼吧(煙)。
如果可以選擇的話,大家想住在哪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