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年我花的錢

人老了,上了年紀,動不動就會想要回顧一下。想說我在美國也待了快要三年,就來看看我的錢都花到哪裡去。

這些是美元計費。最突出的就是那 37% 的租金(不含水電等),換算成台幣大約是 333 萬,也就是每個月 10 萬左右,這是個我沒來之前,很難想像的數字。

以屋況來說,其實完全不值得那個錢,所以一直以來我的想法都是,我不是花錢使用那個房子那個空間,而是花錢讓我能夠待在工作的附近。同樣的這也成為我很不想買房的理由,因為一旦我不在這邊工作,那就沒有理由要繼續住這裡。

當然即使買了也是可以賣,不過一般來說如果沒有打算住 N 年以上,頻繁的買賣通常會有一定的 overhead,這又可以得到一個推論,如果我能越快不用繼續在這邊工作,我這個固執不買房的決定就會越顯得有道理,所以趕快撈一票然後離開就是我現在的目標 XD。

(話說如果我是一個人的話,很可能也會嘗試住在公司的停車場)

再來大約有 7+3+4=14% 的旅遊玩樂花費,簡單說,這些都是那種花了錢之後,除了得到體驗外,不會有任何實體東西留下來的。這邊我記帳的分類不是很精確,是在某天決定要把交通 (機票) 跟住宿獨立出來,不過總之把他們加起來就是了。

我在這部份的開銷其實是相對多的,所以我還特別研究了一下到底是去哪?整體來說比我住在台灣時多上非常多,以前不含出差的話,搞不好一年才出國一次,現在大小旅遊加一加竟然有 8 次 (是不是因為我一直看里程板就被影響了…)。

我還在思索這部份的平衡,不想因為追求 financial independence 要存錢而搞得很省,或是延遲所有享樂,但說真的這些其實真的相對花錢,也因此 travel hacking 成了我生活中研究的一部分。

簡單的想法是,我不知道我會在這邊待多久,所以就趁我住在這的時候,把那些住在亞洲不容易去的地方玩一玩,也就是美加、南美、歐洲吧。

接下來 Shopping $21510 感覺有點高,但我覺得我都沒有買東西阿,我想,我應該是把幫別人代買的都加進去了吧。(一番做帳後,調成了 $16539 XD),總之在這個消費主義與科技產品的最前端,我其實買很少 3C 產品,電視、drone、Switch、Amazon echo、Google home、Oculus 這些我都沒有,連電腦螢幕都是 8 年前買的繼續用 (有一個還沒有 HDMI…)。

維修保養 $19843 則是我所有花在車子上的錢 (不含加油),大概是一台 Tesla model 3 的一半吧,你看看,你們這些開 Tesla 的,真是太上流了。

最後 tuition $16904,基本上就是小朋友上課的費用,還好這有比我 shopping 的費用高,證明我還是重視成長勝於物質的!

在〈這些年我花的錢〉中有 2 則留言

  1. 包含車價。

    把他們算在一起,比較容易看出持有車子的總成本,另外也可以跟 leasing 的方式比較,因為 leasing 的概念是車子貴一點,但通常不用維修,保養不用錢,所以把這些都加在一起,就可以對等的比較。

    回覆

發佈留言